当城市因台风“桦加沙”按下暂停键,有一群人却逆风而行。他们扛着相机与仪器,追逐着“2025年西北太平洋最强风王”的脚步,穿越狂风暴雨,于台风眼内见证奇观。
追风,远非一场猎奇冒险。24岁的王路澄带领“追风小队”,用24小时的极限旅程,展开一场气象爱好者与大自然的对话——他们不仅是风暴的观察者,更是科普的传递者、生命力量的见证者。
他们,被称为“追风者”。他们的追风故事,藏着对未知的好奇,更有对自然的敬畏。
撞见“世纪晚霞”
被称为“2025年西北太平洋最强台风”的第18号台风“桦加沙”,最初诞生于9月16日的西北太平洋海面。这个由菲律宾提供的台风名称,意为“快速、移动”。
当这一消息传到上海的一栋写字楼内时,正在编写代码的程序员王路澄马上停下了敲击键盘的手指,将视线从屏幕投向窗外的天际,他知道,又该启程了。
展开剩余92%作为资深气象爱好者,王路澄第一时间就掌握了“桦加沙”的关键信息:它体型庞大,直径一度超过1000公里;行进海域海温超29℃,为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暖水层能量;进入南海后,又通过数次眼壁置换(即高强度热带气旋常有的自身结构调整过程)持续增强,实力不断升级。
大气爱好者们拍摄的照片
9月21日,王路澄迅速组织起一支6人的“追风小队”,成员身份背景多样,除了他自己和一名专业摄影师是经验丰富的“追风者”,其余四人都是首次参与追风——其中包括几名户外旅行博主,以及广州某大学在读博士生李莉(化名),大家分别生活工作在不同的城市,因一份对自然奇观相同的好奇心聚集在了一起。
随着“桦加沙”逼近,广东各地的防御措施也逐步升级。“广东省气象局9月21日就发出提醒,明确‘桦加沙’强度极强、风圈范围大,具有极端性。”李莉介绍,到了9月23日,广州、深圳、珠海、江门、潮州等14市接连宣布实行“五停”措施,即停课、停工、停产、停业、停运,她所在的学校也同步下达了停课通知。
“判断台风会影响哪个省,提前三五天就能通过预报确定,但要精准到台风具体登陆的城市,往往得提前一天才有预测,而且准确率大概只有百分之六七十。”在小队集结的几天里,王路澄始终紧盯着超级计算机与AI给出的预报数据,最终锁定了广东省内三个可能的登陆点:珠海的高栏岛附近、江门的台山市以及阳江的海陵岛。
追风路上
“不过台风实际路径比预计偏西偏南,24日下午5点,最终在阳江海陵岛登陆,这是后话了。”王路澄说,当时他选择带领小队前往台山市赤溪镇,核心考量是团队安全——不同于以往与资深气象爱好者同行,这次小队中新手居多,他必须规避潜在风险,“没选阳江海陵岛,是担心岛屿与陆地隔绝,若台风正面登陆,很可能导致我们被困,面临断水断电、缺粮无信号的困境。综合考量后,还是决定去台山一带,那里的地理条件更利于保障团队安全。”
9月23日中午,“追风小队”的成员从各地飞抵广州机场集结,随后前往租车点提了两辆车——一辆纯电动车、一辆燃油轿车,正式开启追风之旅。
从广州出发,沿公路向江门台山市赤溪镇行驶,全程大约耗时3小时。
“台风来临前,它像一个巨大的吸力漩涡,会把周围的云都吸走,所以23日当天的广州,天空格外晴朗,是艳阳天。”这是李莉第一次跟随王路澄追风,她难掩兴奋,“以前常听阿澄讲追风的经历,这次能亲身参与,心里满是期待和激动。”
沿着海岸线行驶3小时后,小队抵达江门台山市赤溪镇。此时已是傍晚,李莉注意到,岸边的海水变成了浑浊的黄色,模样颇似黄河水;而天空之上,一场绚丽的“世纪晚霞”正徐徐展开——“世纪晚霞”是年轻人对罕见晚霞的称呼,类似“百年一遇”的感觉,专门用来形容这难得一见的绝美天象。
“台风靠近前,往往会出现很漂亮的晚霞。”王路澄向李莉科普。作为山东青岛人,李莉曾和妈妈在黄海边看过“世纪晚霞”,但与那次相比,台风带来的晚霞格外特别:除了明橙、明黄等艳丽色彩,还夹杂着一抹红与紫,整体透着一股“咄咄逼人的压迫感”,仿佛在预示着风暴的临近。
再见时已成废墟
小队成员本想在海边用无人机拍摄晚霞,却意外遭遇了一个小插曲:因风力突然变大,无人机被吹到了树上。众人急中生智,搭起“人梯”,一人站在另一人肩膀上,最终成功将无人机取了下来。
随着晚霞褪去,“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愈发浓烈:街道上已空无一人,沿街的窗户全都紧闭着,玻璃上贴满了米字形胶带,门口堆着防汛沙袋;路上原本停放的车辆都被转移到了地势较高的公路或桥上,整座小镇进入了“严阵以待”的状态。
“我们在镇上找到唯一一家还开门的饭店,老板很热情,给准备了热腾腾的烤鱼羊蝎子锅,这一顿也是我们六个人此行中唯一一顿正餐,用餐时我们举杯同祝第二天的行程顺利、没有意外。”李莉回忆,9月23日晚,小队抵达预订的酒店,24日一早便迎着狂风暴雨再次出发。
9月24日上午,“桦加沙”的台风眼持续向西移动,香港天文台与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均挂出最高级别的“十号风球”,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江门、阳江等城市,也先后进入其12级风圈,风暴的威力进一步显现。
大气爱好者们拍摄的风暴照片
24日午间风力达到最大,“追风小队”当时所处的郊外远离村庄,相对空旷,方便观测风力数据。
“车子被雨点打得噼啪作响,路边广告牌支离破碎,绿化树成排伏倒,大风吹过高耸的输电塔,发出十分尖锐且喧嚣的声音。”停车时,李莉发现一只无助的小狗钻进了车底,于是决定下车救助,“我得拼尽全力才能打开车门,雨狠狠地拍在身上,风簇拥着人向前扑倒,每个动作甚至呼吸都困难,人的视觉、听觉、触觉都是失灵的。”李莉心有余悸地说。
“追风小队”的前行之路也危险重重,被大风裹挟的海浪狂潮已经侵袭到公路田野,形成大片水洼,连同拦腰斩断的大树成为路障,倒下的电线则增加了触电的风险。被风从远处卷来的杂物,以及车玻璃上厚实的雨幕,非常影响车辆驾驶。
“当我们驶过赤溪镇沿海的某处岸边,岸边原本有一间结实但无人的蓝色铁皮房,不到一小时后我们再次经过,那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风的力度级别每分每秒都在以肉眼可见的程度增强。”李莉说,追风途中每一秒都在考验着小队的应变能力。
“中午12点左右,是我们离台风最近的时候。”让李莉惊讶的是,此时的风雨不仅没有变得更凶猛,反而在逐渐减弱,雨几乎停了下来。
此时,王路澄向她科普了台风的结构:“我们现在其实到了台风的中心——台风眼。台风眼内以下沉气流为主,基本没有风雨;眼周围一圈是眼墙,那里是风雨最激烈的区域;眼墙之外则是螺旋雨带,雨带扫过时,就会出现大风大雨的天气。所有台风的结构,基本都是这样的。”
王路澄
24日一整天,小队都在风雨交加的室外行动,车辆补给成了最大难题:纯电动车好歹找到了充电的地方,可所有加油站都已关停,油车险些因缺油无法行驶。此外,沿途的饭店和超市全关了门,大家只能窝在车里,靠提前准备好的八宝粥、面包等充饥。
直到24日17时前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一带沿海正式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40米/秒),给当地带来了强风与暴雨。随后强度逐渐减弱,广州、深圳、东莞、潮州等城市先后解除“五停”措施,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慢慢恢复了正常。
24日下午追风小队在途中幸运地遇到了赤溪镇磅礴村的村委工作人员,“对方邀请我们进村委会大楼短暂休整,还贴心地给我们煮了姜汤和咸汤圆,这是当天唯一的热食,在紧张的防台风天气里,这份温暖特别让人感动。” 随后,“追风小队”驾车返回广州,结束了这场紧张又难忘的追风之旅。
值得记录和敬畏
“我追的不只是台风,还有强对流天气,比如雷暴、冰雹、暴雨等。”王路澄说,与这些“暴力美学”般的自然现象相遇,途中总充满意想不到的奇遇,也不乏惊险时刻。
“有一次追风,车不小心开到了一个泥坑里,那个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极端天气下又找不到道路援助,我们只能在泥坑里待了一整晚。”王路澄回忆,“直到第二天,我跑到隔壁村子找了位大爷,让他开拖拉机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很惊险。”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在广东追台风“摩羯”的经历。“当时我们把车停在一个建筑物的角落里躲强风,可风太大了,硬生生把车从角落一步步‘拉’了出来。那种感觉特别吓人——你能清晰地感觉到风从车的各个缝隙里钻进来,车身在剧烈摇晃,还有木板、瓦片、树枝等杂物不断砸在车上,发出刺耳的响声。外面什么都看不见,只能看到各种东西在天上飞……”
更危险的是,他们停车的地方附近,一辆油罐车被风吹翻,油漏了一地。“我们当时躲在车里,连大气都不敢喘,特别害怕那片油花遇到火花引发爆炸。”那次险境之后,王路澄和伙伴们深刻反思,也更加重视追风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无论多想看奇观,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每次追风,所有费用都由气象爱好者自己承担。“机票是最大的开销,追风时吃和住都比较简单,花费反而少一些,但每次下来,总费用也得三四千元。”即便如此,王路澄也从未想过放弃这一爱好。
有人问他,自费追风又有风险,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王路澄的回答很坚定:“官方会派直升机飞到万米高空记录台风眼上方的情况,但真正的台风中心,却很少有人能近距离观测数据。我们这些大气爱好者的初衷,就是想到台风附近,用自己的设备记录影像和数据,为气象研究出一点力。”
他介绍,每次追风,车上都会装载大量设备——既有电影机级别的录像机,也有自制的气象观测设备,相当于一个小型气象观测站。“我们追着台风看数据的急剧变化,用摄像机记录下各种罕见景象,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在社交媒体上以影像形式科普台风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台风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王路澄看来,追风的意义远不止记录与科普。“强风暴的形态和它的动力学特征密切相关,如果能把风暴的雷达特征和视觉特征对应起来,就能揭示很多以前只看雷达数据发现不了的东西,这对气象科学研究、改进预警技术都很有帮助。”
台风裹挟的风雨其实是温暖的——它在云图上从初生、发展、增强到巅峰,再到减弱、消亡,“这个过程和人类的生命规律特别像,它们值得被记录,更值得被敬畏。”
我们是风暴的过客
“我们这些大气爱好者,没有一个是学气象专业的。我大学学的是电子信息,现在的工作也和气象无关,气象对我来说,纯粹是一份热爱到骨子里的爱好。”王路澄笑着说,而这份爱好的起点,还要追溯到他4岁那年。
2005年8月6日,第9号台风“麦莎”以14级风力登陆浙江玉环,带来了一场持续多日的暴雨。当时4岁的王路澄趴在窗户边,看着雨下了整整3天;到了第四天出门时,积水已经漫到了成年人的膝盖。
“后来爸爸给我找了一部叫《龙卷风》的电影,讲的是一群美国科学家追龙卷风的故事。看完之后我特别受触动,他们追逐气象科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那时候我就下定决心,将来也要成为这样的人,去探索自然的奥秘。”
2009年前后,上小学的王路澄开始在互联网上系统学习大气知识,学会之后,又热情地在各个气象论坛里“灌水”分享——可当时了解气象的人不多,他的分享常被当作“无关内容”,“别人嫌我烦,还经常给我的账号封号,但我没放弃,还是喜欢在网上和人聊气象知识。”
这份坚持终于在2019年有了新的突破。那年高三毕业的王路澄,第一次将爱好付诸行动——报名参加了一场线下追风活动,目标是台风“利奇马”。也是在那次活动中,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气象爱好者,从此开始结伴追风,而这项活动的核心成员,大多都是和他一样的“00后”。
追风路上,车辆陷入泥坑
大学毕业工作后,王路澄依然没有放弃追风。“工作太忙了,我就把年假、事假都攒起来,等到有台风或强对流天气时,就请假去追风。”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工作中我很认真,从不会因为追风荒废工作——毕竟追风需要的钱都来自工资,如果不好好工作,就没条件支撑自己的爱好了。”
在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之前,王路澄从未敢和别人提起自己对气象的爱好。“这个爱好太冷门了,我特别担心会因为它被别人看不起、被歧视。”
他见过不少气象爱好者遭遇误解:“大家总觉得‘喜欢台风’很奇怪——在大多数人印象里,台风是带来灾害的‘恶魔’,怎么会有人喜欢这种极端天气?”
但对王路澄等人来说,追风是他们释放自我的一种方式。“人在社会里要扮演各种角色,儿子、员工、朋友……可在追风的时候,我面对的是纯粹的大自然,不用在意任何眼光,能毫无顾忌地释放情绪,展现最真实的自己。”王路澄说,每次与台风正面相遇,或是看到罕见的自然奇观,他都会激动地大叫,把所有压力都抛在脑后。
尽力追风,努力进行气象科普,“这些年下来,追过的强对流天气有几十场了。”为此,王路澄和几位气象爱好者一起,将这些年拍摄的气象资料剪辑成了一部纪录片——《风暴之下》,没想到在社交媒体上成了“爆款”。
纪录片里的画面壮观又震撼,弹幕里满是网友的惊叹:“像《星际穿越》里的场景”“这是大自然最震撼的杜比音效”“翻滚的云像魔女药罐里的气泡”……
而纪录片中的一段旁白,则道出了“追风者”们对大自然的敬畏:“风暴这种像精灵一样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智慧与仁慈,它赋予地球葱葱郁郁和硕果累累。风暴此消彼长地向前滚动,又在途中慢慢消失,这是数亿年来大气的无尽循环。我们只是这场循环中的观察者,是风暴的过客。而正是这些循环,平衡着自然界的能量,让生命得以不断延续。”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芳 图片由受访者王路澄提供)
发布于:山东省诚利和配资-配资证券开户-炒股配资之家网-现货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