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徐家庄》村志编撰后记
《七律·村志编撰有感》
王庆位
壬辰重责落肩头,故地新天大业筹。
千载桑田遮莽野,今朝邻里泛潮流。
茶余饭后思先祖,竭虑弹精寻事由。
沥血呕心书正史,神翁文化慰乡愁。
【注】
1.2022年为农历壬辰年,县人大主要领导责成余主编本村村志,为家乡做奉献,责无旁贷。
2.神翁文化徐神翁(守信)文化,在本村传承已久,只是因为客观和历史原因,某些方面受影响。
去年春天,县人大王惠武主任并镇主要领导和县有关部门的同志们一道,百忙之中为了我村的《村志》编撰工作,专门邀我商谈此事。
王庆位
展开剩余94%我已退休近十年,说起对家乡的感情,的的确确是一种难忘的乡愁和不尽的青少年憧憬。时至今朝,已然有些事情属于昨日黄花。但是,正因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一方水土之上的列祖列宗和我们这些尚活在世上的人们,哪一位又没有自己的童年梦幻、少年理想、青春热血、中年奋斗和黄昏的感慨呢?
从《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到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华文化世世代代哺育着我们民族的子子孙身为一个识字人、一个所谓的“文化人”(其实我还不能算的是一个文化人吧),读书求学的原始动力就是首先要反哺乡邻、报效桑梓。梦想,是每个人童年时期幻想飞腾的翅膀;梦想,是每个人少年时间理想升华的阶梯;梦想,是每个人青年时代羽化飞升的动力!当然,梦想也是每位家乡走出去的莘莘学子闯荡世界、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力量源泉。
童年生活的印痕,永远锈刻在每个人的脑海深处,谁不想自己的家乡故里四海扬名?谁又不想自己的田园亲朋无忧无虑、生活惬意?确实,人们更愿意的是当与别人聊起自己的家乡的时候,对方那种羡慕和惊讶的神情,这就是家乡情结的魅力!一种与生俱来的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地在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提升环境的质量。但是,却永远带不走人们的思乡之情!
王庆位
修史做志,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远不同于著书立说。太史公的故事人们都口述能详。作为一个地方、一个村落乃至一件事情,如果说是写小说、报道、通讯等,都可以任意在其基础上咨情挥洒,描绘形容;而作为史志,却必须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做作。
徐家庄可能是在河北乃至全国唯一的以姓氏命名但是村庄里却并无此姓氏人家的村庄。名曰“徐家庄”,但是千百年来却是没有一户徐姓人家,究其原因,就是当年徐“神翁”(守信)曾经在本村做法救助全体村民,从而为纪念这位“德宗時大水至徐家蒋绑人恐為患神翁以肇點水水從村旁流出遗水成渠號黑水湾插肇於地因成檢其枝斡多似筝形因呼為水筝楫人慕奇往觀者塞途填陌绑人恶其害稼遂毁楫今有神翁
明当时本村即已经存在且后来建神翁庙,而且村庄的名字也已经叫“徐家庄”。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说徐家庄后来是为纪念这位“徐神翁”而叫的徐家庄。然而,“德宗時大水至徐家鞋……”这句话似乎还透漏出一个信息就是说,当时本村已经叫做徐家庄了。至于从何时叫起的,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不过据此可以肯定,就是唐德宗时期发大水的时候,“大水至徐家驻”,说明此时“徐家庄”村已经存在并且就叫“徐家庄”了!由此追溯,唐朝德宗时期(唐德宗李适(kuo)(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徐家庄村已经存在并且名字就是叫做“徐家庄”如此根据唐德宗的年号推断至今本村已经具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了,这一点从现在有的证据就可以证明!
然而,实话实说,我本人对这一点思考再三,却久久打消不了自己的疑榨:因为根据史实记载,徐神翁名徐守信,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市)人。生於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年),十九岁入天庆观,供洒扫之役。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遇异人授道。宋徐家庄村志
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去世,享年76岁。徐神翁有一个弟子,叫苗希颐,在徐神翁左右数十年。他编了一本《徐神翁语录》。该书记载,徐神翁遇神仙后得道。此后,日诵《度人经》。有人向他问未来的事,他常常用经中的语句来回答。他得道后,仍常携一扫昂,洒水扫地。人们呼他为徐二翁。发运使蒋颖叔,根据经书中有“神公受命,普扫不祥”之句,称这位老是拿扫帚的活神仙为“徐神翁”。此后,人们也就都叫他“徐神翁”了。
除了“神算”预言未来之外,徐神翁还有一个颇受人注目的本事,就是为人治病。
和铁拐李一样,徐神翁也常背着个药葫芦,这显示着他的治病本领。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皇帝下诏,赐徐守通道号“虚静冲和先生”。此后,他三次被召赴京师。大观二年(1108年)四月二十日,“解化”(即“羽化”,道士去世)於上清储祥宫之道院。赠“太中大夫”,葬泰州城东响林东原。宣和年间,人们就在那里建了一座升真观来纪念他。
百度贴吧的“高邑县最早的诗和徐家庄的神话传说”就是说的这一则消息,有些地方的确无法自圆其说。因为唐朝德宗时期(唐德宗李适(kuo)(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是公元七百四十二年到公元八百零五年间的事情,而宋高宗赵构(公元1107年5月21日-1187.11.9)则是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其间相差三百多年,即便是长寿的人也不可能活到三百多年,而且有记录的徐神翁(徐守信)是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年)出生,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去世,享年76岁。总不可能在他出生二百多年前就出现在唐肃宗时期的徐家庄呢?否则只能有两个“徐神翁”,彼“徐神翁”非此“徐神翁”,因为如果从有据可查的年代历史上的关于“徐神翁”的记载在年代上是存在实实在在的冲突的。这里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时间上记载有误,另一个则是事件的记载有误。这一点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发现”不了(其实完全可以闭着眼睛说“根据……”),那是有愧于记载历史的荣耀和责任,就成了以讹传讹,贻害无穷!所以在这里作为主编,我必须把问题讲清楚。尽管神翁点笔退水的年代与徐神翁本人之说有些地方出现误差,可是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当时“徐家庄”的存在属于客观事实。因为““德宗時大水至徐家菲卿人恐為患”是确实的。至于“神翁以筝點水水從村旁流出遗水成渠號黑水湾插肇於地因成檢其枝斡多似筝形因呼為水筝檢人慕奇往
靓者塞途填陌绑人愿其害稼遂毁树今有神翁扇……”一段,“黑水湾”、“神翁潮”等等,应该皆属于事实。如果从这一点上借鉴来说,“徐家庄”村存在的历史应该不晚于唐朝德宗时期,至于还可以向前推多少年,何时村庄命名,尚待更多更确切的证据来佐证。就这一点的意义上讲,“徐家庄”村庄的存在和命名,到今天至少已经有近1250年的历史了。
也许历史上还有一位类似的“徐神翁”(或者凑巧该行医济世、普救众生的那位道长也姓“徐”),当年曾经行医济世,造福乡邻,人们为了纪念徐姓道(仙)人而将村名更为“徐家庄”之事属实,加之后来徐守信(徐神翁)又在徐家庄留下很多的轨迹和传说,那么,徐家庄的历史就更增加了层次和神秘感,也就有了更值得研究和弘扬的根据和哧头。
至于历史所传“燕王扫北”后才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移民以及原来的种种传说,尚无充足的证据证明在徐家庄属实。还有的很多说法,说徐家庄原来叫做“X家庄”等等,至今未见有充足的史实资料佐证,也只能说属于主观臆测和善意推断之列。
我小时候在村西的一条养种道侧不远的地里有一通半截石碑,上面也没有什么字迹,只是听老人们说那是一通刘姓的“太监碑”(因为不是“全人”所以只能立半截碑),至于太监的名字,则是没人知晓了。
真的印证了俗话所说的“好事多磨”。无独有偶,恰恰2022年8月11日,高邑县文联原主席、我的老朋友单纪兰研究高邑名人赵南星,他和同事们在赵南星文集中发现了对徐家庄村的历史来说非常重要的物证!这就是赵南星专门撰写的《贺刘公令孙入学序》。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愁找不到证据的时候,老朋友真的是雪中送碳。这篇文章(全文已经收入《村志》,详见原文)的注释里面,清清楚楚的就告诉人们当时徐家庄这位“太监”就是与赵南星同朝为官的明朝(原籍高邑县徐家庄)宦官(太监)刘东桥。这样,那座半截的无名太监碑就有了佐证,就是刘东桥的碑无疑了。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文化,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个人不能没有魂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等,应该皆属于事实。如果从这一点上借鉴来说,“徐家庄”村存在的历史应该不晚于唐朝德宗时期,至于还可以向前推多少年,何时村庄命名,尚待更多更确切的证据来佐证。就这一点的意义上讲,“徐家庄”村庄的存在和命名,到今天至少已经有近1250年的历史了。
也许历史上还有一位类似的“徐神翁”(或者凑巧该行医济世、普救众生的那位道长也姓“徐”),当年曾经行医济世,造福乡邻,人们为了纪念徐姓道(仙)人而将村名更为“徐家庄”之事属实,加之后来徐守信(徐神翁)又在徐家庄留下很多的轨迹和传说,那么,徐家庄的历史就更增加了层次和神秘感,也就有了更值得研究和弘扬的根据和嗦头。
至于历史所传“燕王扫北”后才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移民以及原来的种种传说,尚无充足的证据证明在徐家庄属实。还有的很多说法,说徐家庄原来叫做“X家庄”等等,至今未见有充足的史实资料佐证,也只能说属于主观臆测和善意推断之列。
我小时候在村西的一条养种道侧不远的地里有一通半截石碑,上面也没有什么字迹,只是听老人们说那是一通刘姓的“太监碑”(因为不是“全人”所以只能立半截碑),至于太监的名字,则是没人知晓了。
真的印证了俗话所说的“好事多磨”。无独有偶,恰恰2022年8月11日,高邑县文联原主席、我的老朋友单纪兰研究高邑名人赵南星,他和同事们在赵南星文集中发现了对徐家庄村的历史来说非常重要的物证!这就是赵南星专门撰写的《贺刘公令孙入学序》。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愁找不到证据的时候,老朋友真的是雪中送碳。这篇文章(全文已经收入《村志》,详见原文)的注释里面,清清楚楚的就告诉人们当时徐家庄这位“太监”就是与赵南星同朝为官的明朝(原籍高邑县徐家庄)宦官(太监)刘东桥。这样,那座半截的无名太监碑就有了佐证,就是刘东桥的碑无疑了。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文化,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个人不能没有魂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理,一个没有历史的村庄也难以兴旺发达。徐家庄有如此悠久光辉的历史,的确应当在今天继续发扬光大,然而由于客观的原因近代没有出现文化名人和有影响的学者、官宦(诸如刘东桥),再由于历史上战乱和自然灾害的袭扰,使这种乡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遭到严重的干扰。
好在终于拨云见日,在县有关领导非常重视和督办下,历史传统文化得以恢复和延续!
高邑县历史上天光云影,人杰地灵。汉光武帝刘秀当年登基的千秋台遗址现在已经被高邑县修建为千秋公园;而明朝则出过阁老李标和吏部尚书赵南星,赵南星在身后还被溢为“忠毅公”;在近代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国将军里面就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韩振纪、少将谷广善……。
在当今新的形势下,发展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打出徐家庄特色文化的鲜明旗帜,对于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徐家庄的乡村振兴定会大有碑益!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借助这次修村志的东风,把徐家庄的徐神翁文化和刘东桥文化深入研究,发扬光大,为新农村发展振兴和新农村的建设提气助力,无愧于我们的时代重托!
2023年8月28日于徐家庄故居
古鄗新邑
2025-8-1809:24河北
高邑《徐家庄》村志编撰后记
高邑《徐家庄》村志编撰后记
《七律·村志编撰有感》
王庆位
壬辰重责落肩头,故地新天大业筹。
千载桑田遮莽野,今朝邻里泛潮流。
茶余饭后思先祖,竭虑弹精寻事由。
沥血呕心书正史,神翁文化慰乡愁。
【注】
1.2022年为农历壬辰年,县人大主要领导责成余主编本村村志,为家乡做奉献,责无旁贷。
2.神翁文化徐神翁(守信)文化,在本村传承已久,只是因为客观和历史原因,某些方面受影响。
村志主编王庆位
去年春天,县人大王惠武主任并镇主要领导和县有关部门的同志们一道,百忙之中为了我村的《村志》编撰工作,专门邀我商谈此事。
我已退休近十年,说起对家乡的感情,的的确确是一种难忘的乡愁和不尽的青少年憧憬。时至今朝,已然有些事情属于明日黄花。但是,正因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一方水土之上的列祖列宗和我们这些尚活在世上的人们,哪一位又没有自己的童年梦幻、少年理想、青春热血、中年奋斗和黄昏的感慨呢?
从《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到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华文化世世代代哺育着我们民族的子子孙身为一个识字人、一个所谓的“文化人”(其实我还不能算的是一个文化人吧),读书求学的原始动力就是首先要反哺乡邻、报效桑梓。梦想,是每个人童年时期幻想飞腾的翅膀;梦想,是每个人少年时间理想升华的阶梯;梦想,是每个人青年时代羽化飞升的动力!当然,梦想也是每位家乡走出去的莘莘学子闯荡世界、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力量源泉。
童年生活的印痕,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脑海深处,谁不想自己的家乡故里四海扬名?谁又不想自己的田园亲朋无忧无虑、生活惬意?确实,人们更愿意的是当与别人聊起自己的家乡的时候,对方那种羡慕和惊讶的神情,这就是家乡情结的魅力!一种与生俱来的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地在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提升环境的质量。但是,却永远带不走人们的思乡之情!
修史做志,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远不同于著书立说。太史公的故事人们都耳熟能详。作为一个地方、一个村落乃至一件事情,如果说是写小说、报道、通讯等,都可以任意在其基础上恣情挥洒,描绘形容;而作为史志,却必须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做作。
徐家庄可能是在河北乃至全国唯一的以姓氏命名但是村庄里却并无此姓氏人家的村庄。名曰“徐家庄”,但是千百年来却是没有一户徐姓人家,究其原因,就是当年徐“神翁”(守信)曾经在本村做法救助全体村民,从而为纪念这位“德宗時大水至徐家莊郷人恐為患神翁以肇點水水從村旁流出遗水成渠號黑水湾插肇於地因成樹其枝斡多似筝形因呼為水筝樹人慕奇往觀者塞途填陌郷人恶其害荘稼遂毁樹今有神翁廟。。。‘’即明当时本村即已经存在且后来建神翁庙,而且村庄的名字也已经叫“徐家庄”。
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说徐家庄后来是为纪念这位“徐神翁”而叫的徐家庄。然而,“德宗時大水至徐家庄……”这句话似乎还透漏出一个信息就是说,当时本村已经叫做徐家庄了。至于从何时叫起的,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不过据此可以肯定,就是唐德宗时期发大水的时候,“大水至徐家驻”,说明此时“徐家庄”村已经存在并且就叫“徐家庄”了!由此追溯,唐朝德宗时期(唐德宗李适(kuo)(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徐家庄村已经存在并且名字就是叫做“徐家庄”如此根据唐德宗的年号推断至今本村已经具有1200年以上的历史了,这一点从现在有的证据就可以证明!
然而,实话实说,我本人对这一点思考再三,却久久打消不了自己的疑榷:因为根据史实记载,徐神翁名徐守信,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市)人。生於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年),十九岁入天庆观,供洒扫之役。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遇异人授道。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去世,享年76岁。
徐神翁有一个弟子,叫苗希颐,在徐神翁左右数十年。他编了一本《徐神翁语录》。该书记载,徐神翁遇神仙后得道。此后,日诵《度人经》。有人向他问未来的事,他常常用经中的语句来回答。他得道后,仍常携一扫昂,洒水扫地。人们呼他为徐二翁。发运使蒋颖叔,根据经书中有“神公受命,普扫不祥”之句,称这位老是拿扫帚的活神仙为“徐神翁”。此后,人们也就都叫他“徐神翁”了。
除了“神算”预言未来之外,徐神翁还有一个颇受人注目的本事,就是为人治病。和铁拐李一样,徐神翁也常背着个药葫芦,这显示着他的治病本领。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皇帝下诏,赐徐守通道号“虚静冲和先生”。此后,他三次被召赴京师。大观二年(1108年)四月二十日,“解化”(即“羽化”,道士去世)於上清储祥宫之道院。赠“太中大夫”,葬泰州城东响林东原。宣和年间,人们就在那里建了一座升真观来纪念他。
百度贴吧的“高邑县最早的诗和徐家庄的神话传说”就是说的这一则消息,有些地方的确无法自圆其说。
因为唐朝德宗时期(唐德宗李适(kuo)(742年5月27日-805年2月25日)是公元七百四十二年到公元八百零五年间的事情,而宋高宗赵构(公元1107年5月21日-1187.11.9)则是宋朝第十位皇帝,即宋高宗,字德基,在位35年。其间相差三百多年,即便是长寿的人也不可能活到三百多年,
而且有记录的徐神翁(徐守信)是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年)出生,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去世,享年76岁。总不可能在他出生二百多年前就出现在唐肃宗时期的徐家庄呢?否则只能有两个“徐神翁”,彼“徐神翁”非此“徐神翁”,因为如果从有据可查的年代历史上的关于“徐神翁”的记载在年代上是存在实实在在的冲突的。
这里有两个可能:一个是时间上记载有误,另一个则是事件的记载有误。这一点如果连我们自己都“发现”不了(其实完全可以闭着眼睛说“根据……”),那是有愧于记载历史的荣耀和责任,就成了以讹传讹,贻害无穷!所以在这里作为主编,我必须把问题讲清楚。尽管神翁点笔退水的年代与徐神翁本人之说有些地方出现误差,可是也不能因此就否定当时“徐家庄”的存在属于客观事实。
因为““德宗時大水至徐家莊郷人恐為患”是确实的。至于“神翁以筝點水 水從村旁流出 遗水成渠 號黑水湾 插肇於地 因成樹其枝干多似筝形 因呼為水笔樹 人慕奇 往靓者塞途填陌 乡人恶其害稼 遂毁树 今有神廟……”一段,“黑水湾”、“神翁廟等等,应该皆属于事实。
如果从这一点上借鉴来说,“徐家庄”村存在的历史应该不晚于唐朝德宗时期,至于还可以向前推多少年,何时村庄命名,尚待更多更确切的证据来佐证。就这一点的意义上讲,“徐家庄”村庄的存在和命名,到今天至少已经有近1250年的历史了。
也许历史上还有一位类似的“徐神翁”(或者凑巧该行医济世、普救众生的那位道长也姓“徐”),当年曾经行医济世,造福乡邻,人们为了纪念徐姓道(仙)人而将村名更为“徐家庄”之事属实,加之后来徐守信(徐神翁)又在徐家庄留下很多的轨迹和传说,那么,徐家庄的历史就更增加了层次和神秘感,也就有了更值得研究和弘扬的根据和噱头。
至于历史所传“燕王扫北”后才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移民以及原来的种种传说,尚无充足的证据证明在徐家庄属实。还有的很多说法,说徐家庄原来叫做“X家庄”等等,至今未见有充足的史实资料佐证,也只能说属于主观臆测和善意推断之列。
我小时候在村西的一条养种道侧不远的地里有一通半截石碑,上面也没有什么字迹,只是听老人们说那是一通刘姓的“太监碑”(因为不是“全人”所以只能立半截碑),至于太监的名字,则是没人知晓了。
真的印证了俗话所说的“好事多磨”。无独有偶,恰恰2022年8月11日,高邑县文联原主席、我的老朋友单纪兰研究高邑名人赵南星,他和同事们在赵南星文集中发现了对徐家庄村的历史来说非常重要的物证!这就是赵南星专门撰写的《贺刘公令孙入学序》。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正愁找不到证据的时候,老朋友真的是雪中送碳。这篇文章(全文已经收入《村志》,详见原文)的注释里面,清清楚楚的就告诉人们当时徐家庄这位“太监”就是与赵南星同朝为官的明朝(原籍高邑县徐家庄)宦官(太监)刘东桥。这样,那座半截的无名太监碑就有了佐证,就是刘东桥的碑无疑了。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文化,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一个人不能没有魂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同理,一个没有历史的村庄也难以兴旺发达。徐家庄有如此悠久光辉的历史,的确应当在今天继续发扬光大,然而由于客观的原因近代没有出现文化名人和有影响的学者、官宦(诸如刘东桥),再由于历史上战乱和自然灾害的袭扰,使这种乡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遭到严重的干扰。
好在终于拨云见日,在县有关领导非常重视和督办下,历史传统文化得以恢复和延续!
高邑县历史上天光云影,人杰地灵。纪念汉光武帝刘秀当年登基的千秋台遗址现在已经被高邑县修建为刘秀公园;而明朝则出过阁老李标和吏部尚书赵南星,赵南星在身后还被溢为“忠毅公”;在近代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国将军里面就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韩振纪、少将谷广善……。
在当今新的形势下,发展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打出徐家庄特色文化的鲜明旗帜,对于提高我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徐家庄的乡村振兴定会大有碑益!
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借助这次修村志的东风,把徐家庄的徐神翁文化和刘东桥文化深入研究,发扬光大,为新农村发展振兴和新农村的建设提气助力,无愧于我们的时代重托!
2023年8月28日于徐家庄故居
微信
朋友圈
发布于:河北省诚利和配资-配资证券开户-炒股配资之家网-现货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